2020年夏天,一个朋友找到我们,他选好了一处地点,想做一个餐厅,把湖南老家的土火锅介绍到北京来。餐厅的地点位于北京东城区和平里航星园,二环往北一点点,在一个办公和老旧小区混杂的大院里。原来的空间是一个闲置的库房,一层多柱,二层较高,空间的南北两侧有着致密的片墙和大窗户,南侧的窗外有一棵老槐树。
土火锅的容器是陶土的砂锅,对于想象中餐厅的状态,朋友这样描述:“一个质朴的窑洞式的土火锅;在最初始的状态吃着用最简单的方式“煮”出来的食物,感受食材的原有味道”。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命题之下,我们也希望能够寻找一种回到本源的空间处理方式,并着眼于连接食物、饮食器具和人们在特殊环境中的饮食体验的角度展开构思。
早些年在北非的旅行体验中,我们拜访过撒哈拉北部绿洲中的人们所居住的白色和土黄色的房子,线条简单而且修边浑圆,多用拱形和弧形的处理方式,给人一种质朴、洞穴般的感觉。“洞穴”作为人类最初居住的场所,形成了人类记忆中最原始的空间体验。我们希望能够将这种最初始的身体经验带入到土火锅餐厅的设计中,从而能够得到“质朴的窑洞”般的空间场景。
一系列的空间操作构成了寻找“窑洞”的过程,由于空间的南北两侧有致密的片墙,所以我们从片墙之间的空间关系开始探索。首层空间连续的筒形拱作为主要空间语言,从建筑内部延展到建筑之外,形成了入口处连续的门廊和波动的立面效果;二层空间较高,筒形拱的单一方向性开始减弱,从内化网格逐渐演变成一个空间的叠加穹顶体系,从而形成了最终的“窑洞”空间形态,“天窗”的元素也被用来加强二层大厅中洞穴般的空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