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罗浮山的道教缘由,用太极来解释我为何用最基本的圆形来塑造抽象的山。但真实的想法是,在尺度和建造技巧上来模拟一个山头作为优美的罗浮山的下句是可笑的。抽象的人造山才是合适的选择。圆形和圆锥体可以最简单地构筑抽象的第三山。而这个第三山本身也是由三个山头组成,一个微型的三山构成大三山的第三山。这倒是受了“三生万物”的启发。
登岸后直接由楼梯进入地下隧道而到山的内部。我无法拒绝营销的保险路线,所以在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道路分别是人行和车行路线穿过树林把客人送到山背后。在这个在山体下面的入口,目光可以掠过山底和水面,在微风中看到来路。然后进入一个大型的圆形下沉庭院由螺旋楼梯或者直接在入口附近的电梯进入地下的山体。
用连续不断的圆形拼成涟漪般的地下空间,这个泡泡化的迷宫包含了门厅,展示区,影视厅,洽谈室,作为中心空间的模型展厅和艺术馆以及辅助的办公,厕所。我希望参观者失去了方向感的同时而忽视了时间的计量。我痛恨我们的生活被钟表刻度的时间计量所控制,人生仿佛如离弦之箭奔向重点。或者说我恐惧这点。在一层层圆弧所形成的套娃般的迷宫里,我们或许会觉得时间可以不那么快。
我们最后在雾喷所制造的缭绕云雾中,沿着螺旋天梯登上屋顶,不,山顶。这是第三山的第二峰。我们顺着山道最后来到整座山的最高点。我曾意气风发地设想在这里指点江山。罗浮山,太平山尽在掌握。然而今日站在山顶,我会有些惶恐。人生无常而心无所住。极目看山,嗯,微风拂面,好点了。
被我称为第三山的浮山云舍,既然借了罗浮山这个洞天福地,就不应该沦为一座急于展示园区内容的销售中心。它因该是展示一种我们缺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愿景,那种在大都市里饱受现代文化的副作用比如健康,教育,生存形成的焦虑折磨的当代人,所急于渴求的某种理想。在象征意义的Space所构筑的具有人文关怀的Scape中不被物质化,在同时拥有现代技术和传统智慧的那个场所感悟并因为人生的spirit而幸福。